购彩中心—用户注册走势图开奖结果_购彩中心—用户注册(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如何理解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习近平主席会见欧盟领导人,对于引领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世界稳定、繁荣有何积极影响?
视频: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为何强调中欧关系“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一)“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如何理解“正确定位”?
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彰显中方鲜明、一贯立场。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是彼此的机遇而不是威胁,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自去年年底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在欧洲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就更加需要欧方树立正确认知,增进同中方的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对华关系。
诚然,中欧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二)“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当前,中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欧具有高度互补性。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广泛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伙伴”: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关键”“优先”“可信”,描绘了中欧经济共生关系美好愿景,凸显中国同欧盟开展互利合作的积极意愿和真诚姿态。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欧去年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今年以来,德国大众宣布在华斥资10亿欧元建设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西班牙机床制造商达诺巴特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其全球第六大体验中心,加速其中国本地化战略……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欧盟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华开辟合作新领域,创新合作新形态。
如今,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各自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欧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为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习近平主席将中欧视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此次会见中,习近平主席用“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
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在百年变局中的世界,中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
可以说,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
当今世界,无论是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都需要中欧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开展对话和合作,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如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才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
监制:张晓松、鞠鹏
统筹:刘华、邱红杰、刘铮、王绚
视频记者:郑明达、蒋志强
摄影记者:黄敬文、刘彬
视觉|编辑:郝晓静、包昱涵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中国日报网12月8日电 海关总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进出口同比增长1.2%,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出口方面,机电产品、汽车及其零配件、船舶出口增长较快。
日经新闻网近日刊发标准普尔全球市场财智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副总裁彼得·蒂尔斯韦尔的文章称,得益于中国绿色科技产品的蓬勃发展,中国稳居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的地位。
文章说,国际媒体近期充斥着中国经济的负面新闻,似乎随着进口国寻求采购多元化,“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出口国的地位正在下降”。
事实上,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的一项分析,按价值计算,中国在亚洲对世界其他地区出口中所占份额自2017年以来基本保持不变,约为36%。
近年来,尽管全球海外发货量呈下降趋势,但专注于绿色科技的中国本土供应链产品不断蓬勃发展。全球评级机构标普公司的分析师称这是“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转变”。
文章称,受疫情及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一些制造业供应链开始在东南亚国家多元化,但绿色科技产品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例如,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锂电池出口的全球份额从48%增长到61%,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出口份额从44%上升到62%,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电动汽车的出口份额从1%飙升到24%。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2.66万亿元,增长2.8%,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汽车6529.2亿元,增长79.6%。
文章称,中国“绿色产业”增长不无道理。“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和“自主创新”等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长期目标。
实际上,中国正在主动实现出口市场多样化。
根据英国航运数据服务机构Container Trade Statistics的数据,自2019年以来,中国在到北美的集装箱海运货物中所占的份额从65%降至60%,但这是唯一一个中国份额下降的地区。中国商品在拉美地区的份额从75%上升到80%,在非洲从67%上升到76%,在波斯湾从66%上升到75%。
文章称,在美国及其一些盟友努力试图所谓“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情况下,中国仍能保持全球出口市场份额,揭示了后全球化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的结构性变化。
【中国那些事儿|第973期】